袁绍手下的谋士都是怎么死的?

2024-05-08

1. 袁绍手下的谋士都是怎么死的?

传统上人们普遍认为袁绍手下有四大谋士,即田丰、许攸、审配和逢纪,这主要来源于《三国志》上曹操手下第一谋士荀??幕埃???诠俣芍?角埃??跃倨宀欢ǎ?P脑?苁窒轮悄辫郝灾?磕芰Τ?旱牟懿偎倒?这样一席话,“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袁绍的手下谋士何足惧哉.
1、田丰是怎么死的
田丰这个人历史评价不低,说他博览多识,权略多奇,但为人太过刚正,属于袁绍谋士里的清流一类人物,这类人物,卓尔不群,清高孤傲,田丰是为袁绍立过大功的,袁绍在击败另一军阀公孙瓒的战争中,就是采用了田丰的计谋。别看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势熏天,其实这一计谋最早也是田丰向袁绍建议的,可惜袁绍鼠目寸光,错失了大好的政治上占主动的机会。后来当曹操发兵攻打刘备时,田丰建议袁绍发兵袭击曹操后路,攻打许昌,奈何袁绍以小儿患病,无心恋战为由,拒绝了这条让曹操首尾不能兼顾的奇计,也丧失了打败曹操的最好时机。田丰劝告袁绍,休养生息,稳扎稳打,袁绍以田丰有意动摇军心,败坏士气为由而囚禁了田丰。田丰从袁绍手下第一谋士而成阶下囚,是个性使然,也是被谗言所害当袁绍败讯传来时,狱众称贺田丰可免牢狱之灾,田丰却惊人的预见了袁绍既羞且惭自己必然被害的结果。田丰之死非常可惜,因为这个人虽然气节高洁,但识人有误,自己一腔愚忠,也只落了个自刎而死的悲情结局。
2、许攸怎么死的
许攸属于典型的吃饱了撑着难受,找死型的。许攸此人,属于有才无德之人,且比较贪婪。孔融评价许攸为智计之士,荀??兰坌碡?岸?恢危?妓档降阕由狭恕P碡?昵崾庇氩茉?缓茫?赜械ㄆ????爰街荽淌吠醴液夏狈铣?献帝,不果。可见此人胆量是非常大的,所以他后来可以纵容家人贪脏枉法,被人所构陷,也是有渊源的。许攸是所有谋士里最早跟随袁绍的,所以是谋士里比较牛的一个,对政敌也是从不宽容的,遭人忌恨就是很正常的了。许攸在官渡之战中,在袁曹相持不下时,给袁绍出了一个绝妙主意,派人从别道到许昌把天子接来,从政治上占领至高点,实际上这是一条分兵许昌,釜底抽薪的可以致曹操于死地的高招,可是袁绍这个人没有头脑,并没有采用许攸计谋。后来许攸截获了曹操催粮书信,建议偷袭粮道,可惜袁绍生性多疑,且怀疑许攸暗通曹操,怒而欲杀之,袁绍不相信许攸最重要的一点是其家人贪墨。许攸则因为家人被对头审配收监,自忖性命难保,且自己已经失宠袁绍,所以非常生气,许攸一生气,后果很严重,许攸叛逃了,官渡之战最大转折点就是许攸向曹操献计,夜袭乌巢,端了袁绍屯粮所在。后来在曹操攻占冀州后,许攸恃功自傲,连曹操也不放在眼里了,终日狂悖而放浪形骸,多次诋毁曹操,揭露老伙计劣迹,终被曹操假借许褚之手而诛杀。
3、审配是怎么死的
审配有气节,生为袁家人,死为袁家鬼。审配最早从事于冀州牧韩馥,因正直而不得其志,后跟随袁绍且被依为心腹深受信任,平定河北以后,兵锋甚健,力主袁绍向曹操用兵,袁绍依其计而统帅十万精兵进攻许昌,他的主张自然与田丰相左。值得注意的是,官渡之战审配并未从军,而是留守冀州,所以才会在后方觉察到许攸之子的贪脏枉法。荀??兰燮渥ǘ?弈保?撬灯渲敬蟛攀枨易ㄈǎ?蟾乓裁辉┩魉??笈浒研碡?胰耸障涤?校?苁遣桓??悄笔恐爻嫉男碡?孀樱??也还舜缶郑?颜庑┬∈戮吨蓖ㄖ?嗽?埽?虼思け淞诵碡??贾鹿俣芍?铰?探允洌?俏讲恢恰9俣纱笳街?螅??懿∷溃?笈溆敕昙徒泌?⒃?形?茫??贾略?夏诼遥?瘴?懿偎?穑?俏?幻鳌W莨凵笈湮?耍?砸晕?牵?浙棺杂茫?翟谑悄芽爸赜谩?/p>4、逢纪是怎么死的
逢纪之死,属于玩死的,早先袁绍就是用逢纪的阴谋而胁迫韩馥让出了冀州,事成后给了逢纪大大的一个熟透了的果子,领冀州牧。官渡之战时袁绍把逢纪带到军中,甚为依重,逢纪这个人看来很爱玩弄权术,左右逢原且妒贤嫉能,先是与审配不合,审配不在身边时,深感寂寞,又阴谋陷害田丰,担心田丰一旦被袁绍放出而失宠,挑拨离间袁绍而最终害死了忠直的田丰,再后来,看到郭图和辛评抱团在袁绍长子袁谭身边,自知与袁谭有隙,必不被见容,遂开始寻求政治上的盟友,并选择了与袁谭不合的审配,所以才有官渡之战后,审配二子被曹操俘获,袁绍怀疑审配时逢纪的极力开脱,此二人后来投桃报李,互为犄角,在袁绍死后,共同选择了立袁尚为主,导致了袁家军的四分五裂,终因玩弄权术过火而最后被怀恨在心的袁谭所怒杀。

袁绍手下的谋士都是怎么死的?

2. 袁绍手下的谋士都是怎么死的?

袁绍手底下有四大谋士,分别是田丰、沮授、许攸、郭图,在官渡之战时田丰沮授劝解袁绍不要贪功冒进,等河北经济恢复之后再次南下耗死曹操,但袁绍不听将二人关在牢房赐死,而许攸投奔曹操后被许褚所杀,郭图在袁家灭亡之时一起陪葬了。
袁绍刚愎自用不听谋士建议,非要一意孤行才导致自己最后的失败,田丰、沮授二人都是当时奇才,在治理内政上丝毫不逊色于荀彧、荀攸等人,领兵打仗与郭嘉也是旗鼓相当,可惜袁绍听不进去忠言,反而认为二人是要害他,将二人赐死之后他自己也走向了末路。



许攸与曹操袁绍是儿时好友,袁绍起兵后许攸就投奔了袁绍,后来因自己人贪渎受袁绍嫉恨,许攸一气之下就投靠了曹操,还向曹操泄密导致乌巢被袭袁绍败亡,曹操进入邺城时,许攸猖狂大笑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再战城楼下大放厥词,被许诸所杀。

3. 从袁绍处投到曹操的谋士

是许攸!!!

【生平简历】
许攸,字子远,籍贯荆州南阳人(今河南南阳)。

【简明历史传记】 
许攸年青时与袁绍、曹操相友善,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均不被听从,深感不满。官渡之战之际,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治而投奔曹操,提供了重要情报,建议曹操偷袭乌巢,结果大获全胜。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平定冀州,立有功劳,但许攸傲慢无礼,口无遮拦,最终触怒曹操,被杀。 

【简明演义传记】 
许攸年青时与曹操相友善,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均不被听从,深感不满。官渡之战之际,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治而投奔曹操,提供了重要情报,建议曹操偷袭乌巢,结果大获全胜。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到达邺城,口出狂言,轻视曹军将士,被许褚一怒之下杀害。曹操假装生气,却没有惩罚许褚。

【详细介绍】 
袁绍帐下得力谋士之一。袁绍兴兵将大军十七万围官渡攻曹操,在官渡之战相持阶段,曹操久守官渡城,军力渐乏,军粮告竭,急发使者往许昌求救措办粮草。使者被许攸截获,曹操催粮书信俱露。于是献计袁绍,分析了曹操军队屯官渡,与自军相持日久,许昌必定空虚,若分一军星夜袭击,则许昌可一举拿下,曹操亦可擒也。今时曹操此时军粮已绝,正可乘此机会,兵分两路袭击,官渡,许昌之地可得,曹操亦可擒。如若袁绍用许攸计袭许昌,攻官渡,曹操必定全军覆没。
  遗憾的是忠言逆耳,袁绍生性多疑,刚愎自用,认为曹操诡计多端,此催粮书信乃诱敌之计。因许攸与曹操少时曾为好友,袁绍更是怀疑许攸暗通曹操,充当曹操奸细。怒而欲杀之。许攸感叹袁绍的不足为谋,更加上同为谋士审配的谗言加害,于是念着与曹操的故旧,转投到曹操的门下。袁绍失去了一员最得力的谋士,后人有诗叹曰:
  本初豪气盖中华
  官渡相持枉叹嗟。
  若使许攸谋见用,
  山河争得属曹家?
  许攸投曹操后,建议曹操作速进兵,速战速决,兵分八路攻占邺郡,袁绍仓皇逃跑。袁绍死后,献计决漳河水淹翼州城,攻克翼州城,令袁尚兵败逃亡,审配身首异处。翼州城一陷,袁绍基业彻底崩溃。袁绍连死也不会想到,自己的最终败自己曾经的谋士的手下。
  曹操攻克翼州后,许攸自持功劳大,不把任何人放字眼里。居功自傲,数次故意讥讽曹操,被许褚怒杀

从袁绍处投到曹操的谋士

4. 袁绍最终没能横扫曹操,是因为他错过了哪些良将和谋主?

袁绍字本初,出身于汝南袁氏,一个四世三公之家,他二十岁被举孝廉,有清廉能干的好名声。后来因守孝离开官场,直到党禁被取消之后,才再次回到朝堂。董卓祸乱朝纲之时,他只身逃往冀州,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方诸侯,并在讨伐董卓的时候被推举为盟主。之后联盟解散,他占据河北四州,成为最大的割据诸侯,连雄才大略的曹操都颇为忌惮。然而公元200年,他败了,而且败的非常彻底。他的失败不仅因为好谋而无断,刚愎自用,还因为他错失了八位杰出的人才,如果一直有这些人相助,他的结局也许会改写。

一、谋士郭嘉

郭嘉字奉孝,出身于颖川,他少年时已有远见,料到了天下将乱的大势,于是一面隐居并结交英杰,一面寻求明主。到了二十一岁的时候,他北上投奔袁绍,但是见到袁绍之后,他却失望了,因为他认为袁绍不擅用人,且好谋而无断,很难成就大业,于是对袁绍的谋士辛评和郭图说道:“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并转身离开。
从此之后,他默默的等待了六年,才被老友荀彧举荐给曹操。他与曹操畅谈之后,被曹操称赞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的确,他没辜负曹操的厚望,在曹操身边十一年间,助曹操擒吕布,灭袁绍,定乌桓,屡出奇谋,立下大功。只不过天妒英才,他年仅三十八岁就病逝了,终究未能与曹操一起成大业。如果他当初不离开袁绍,至少能够为袁绍效命十七年,那么袁绍又能达到什么成就呢?
二、谋士荀彧

荀彧字文若,少有大志,年轻的时候就被举为孝廉,曾在京中担任过守宫令一职。后来董卓祸乱,他弃官而去,到冀州避难。后来袁绍拿下冀州,将他奉为座上宾。不过他与郭嘉不愧是老友,两个人都能很快看清袁绍不能成大事。所以他毅然决然的转投了曹操,并成为了曹操的首席谋士。他不但有大才,曾为曹操提供了不少战术上和政治上的建议,还为曹操引荐了不少人才,为曹魏阵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袁绍能够留住他,也许历史真的会改写吧。
三、谋士许攸

许攸字子远,与曹操和袁绍都是故交,很早就成为了袁绍的谋士,甚得袁绍倚重。后来他倚仗与袁绍的关系,放纵家人做恶,导致家人犯法被捕,于是他弃袁绍而投曹操。为曹操立下大功之后,他开始变得猖狂,最终惹怒曹操,被杀害。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之后,大多数人都会对他嗤之以鼻。然而他为人不行,却有大才,正是因为他归降曹操,并为曹操制定了奇袭乌巢的计划,才使得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击溃袁绍。因此他的离开,对袁绍而言也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四、飞将吕布

吕布字奉先,原是并州人士,因为勇武不凡,被刺史丁原提拔。后来在董卓部将的利诱之下,杀丁原,投董卓,并得到了董卓的厚爱,据《三国志》记载:“卓以布为骑都尉,甚爱信之,誓为父子”。然而不久之后,他又在王允的劝说之下,杀死了董卓。这个时候他的名声已经完全毁了,在世人心中,他已成为了反覆小人的代名词,所以他投奔袁术的时候遭到了拒绝。
不过袁绍却是个例外,他接纳了吕布,并让吕布帮助自己消灭了盘踞在常山一代的张燕势力。按理说,如果袁绍厚待吕布,绝对如虎添冀,在诸侯争霸中赢面也会更大。但是在吕布要想增加自己部下的兵马时,他产生了忌惮心理。察觉到他的变化之后,吕布率领本部人马离开,他也失去了一员猛将。只不过吕布的结局并不太好,被曹操擒住之后,明明愿意归降,却还是惨遭缢杀。
五、良将朱灵

朱灵字文博,是冀州人士。他是一个公私分明的人,当初袁绍帐下的一个名为季雍的人,叛离袁绍,转投公孙瓒。袁绍派朱灵前去攻打,季雍用其家人进行威胁,他都丝毫不妥协;同时他也是一个能择明主的人,曹操征讨陶谦的时候,袁绍派他前去帮助曹操。被曹操的雄才大略征服的他,选择了留在曹操身边,从此之后,为曹操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官至后将军,地位等同于位列五子良将的于禁。到了晚年,他得以富贵还乡,去世后谥号威侯,得享从祀於曹操庙庭。
六、良将张郃

张郃原属韩馥,后归袁绍,是“河北四庭柱”之一,为袁绍击败公孙瓒贡献了不少力量。然而官渡之战时,他遭奸人诬告,袁绍又信以为真,无奈之下只能转投曹操。他以用兵巧变,善列营阵,长于利用地形著称,加入曹魏阵营之后,他助曹操攻乌桓、破马超、降张鲁,屡建奇功;之后在汉中争夺战中击败张飞;在夏侯渊败于定军山之时,率军安全撤离;在诸葛亮北伐时,多次抵御有功,也难怪在他刚刚归降的时候,曹操就称赞道“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只可惜如此人才,被袁绍亲手逼走了。
七、勇将高览
高览又名高奂,与张郃同为“河北四庭柱”之一,在官渡之战时候,他与张郃一起受命攻打曹营,结果没能攻下,再加上此时曹操已经偷袭乌巢成功,因此提出这个作战计划的郭图为了开脱自己,向袁绍进了谗言,高览心中不平,转投曹操。据记载:“高览,与张郃并为袁绍大将。官渡之战,曹操率军偷袭乌巢,袁绍从郭图之请,仅以轻骑救援,而命高览、张郃率重兵攻曹营,营坚不能下,粮谷被燔,郭图惭其计失,复谮于绍,高览等忿惧,遂焚攻具,率众降于曹操。”
八、良将阎柔

阎柔本是汉人,年少时被鲜卑、乌丸俘虏,后来得到了这些胡人的信任。公孙瓒杀死刘虞,坚决与鲜卑等游牧民族不共戴天的时候,阎柔先为乌桓校尉,后被推举为乌桓司马,坚持与公孙瓒对抗。后来袁绍灭掉公孙瓒,他开始为袁绍稳定北方。但是袁绍并不看重他,因此在官渡之战后,他臣服了曹操,并为曹操平定乌丸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他还曾统领幽州兵马,守护边疆,抵御外辱。曹丕继位之后,将其封为度辽将军。如果袁绍当年能够对他委以重任,可能不会败得如此凄惨吧?

5. 袁绍灭了公孙瓒,刘备投奔袁绍,他难道不恨袁绍吗?你如何评价呢?

《三国演义》里的公孙瓒是刘备的恩主,后来刘备投奔袁绍的过程,罗贯中是这样写的。
在“二十一回”中,刘备从满宠口中得知公孙瓒已被袁绍消灭,于是:玄德闻公孙瓒已死,追念昔日荐己之恩,不胜伤感。

到了“二十四回”,先说刘备占了徐州后宣布反曹,曹操率军讨伐刘备,刘备为了自保,和孙乾商议,决定向袁绍求救。
孙乾便去河北拜见袁绍,而袁绍因为小儿子的生病而怏怏不乐,不肯出兵,最终对孙乾说“汝回见玄德,可言其故,倘有不如意,可来相投,吾自有相助之处。”——把孙乾打发走了。

后来,刘备和张飞劫寨失败,刘备和张飞失散,各奔前程了,刘备在逃亡时想起袁绍的话来,于是选择北投袁绍。
刘备见到袁绍后的说辞是:孤穷刘备,久欲投于门下,奈机缘未遇。今为曹操所攻,妻子俱陷,想将军容纳四方之士,故不避羞惭,径来相投,望乞收录,誓当图报。
在这里,刘备说得可怜兮兮,压根没提公孙瓒的事。

其实这也正常,此时刘备流落无依,袁绍能收留他,也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打败曹操。
再说历史
在历史上,公孙瓒同样也是刘备的恩主,只不过,并没有演义中描写的那样亲近。
刘备归附公孙瓒后,拜了别部司马,但很快就被分配为田楷的部下,随田楷去了青州。此后,刘备跟公孙瓒就再没有再碰面过。

刘备跟随田楷对抗袁绍任命青州刺史臧洪,还帮孔融击败过黄巾军将领管亥,帮徐州牧陶谦抵抗曹操军。。。
等到刘备入主徐州,可以说就脱离了公孙瓒集团,再无瓜葛了。
公孙瓒对刘备的感情也只是一般,按照《英雄记》记载,公孙瓒还跟三个商贾小人结拜兄弟,不亲近士人;反观刘备在徐州时,就立志改变军人形象,与寄居在徐州郑玄、陈纪交好,向他们学习,谈论治国之道。
从这个角度看,公孙瓒和刘备已经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道路。对于公孙瓒的所为,刘备是不屑的。

袁绍灭了公孙瓒,刘备投奔袁绍,他难道不恨袁绍吗?你如何评价呢?

6. 袁绍手下的谋士比曹操还多,为何他还是败了?

袁绍手下的谋士比曹操还多,但最后他还是败了,这主要是因为对于手下之人的信任问题,还有手下之人的能力问题。三国演义这部古今奇书当中为我们塑造了许多著名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等等。在官渡之战中把袁绍南征北战多年来所积攒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一空,但是曹操却凭此一战声名大噪,俨然有成为当时最强诸侯的影子。我们都知道两军对战士兵是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后面运筹帷幄的谋士。当时袁绍的谋士比曹操还要多,可他依然不敌,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比起曹操袁绍不能很好地信任手下之人在曹操发迹之初,曾经在兖州遭到过吕布的袭击。当时敌方兵强马壮更有吕布这位绝世凶人坐镇,曹操不敌之下多亏了荀彧和程昱等人为其出谋划策而且四处游说奔走,这才保住了曹操最后的地盘。所以曹操对自己手下的谋士十分信任,而且整个魏国集团军上下的信任体系是非常完善且牢固的。他们共同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曹操对自己的谋士十分放心而且善于听从他人的建议,一些谋士的办法也在此后许多战役中得到了印证。袁绍就不一样了,袁绍本人疑心病太重,而且手谋士很多都性格怪癖。只要稍微有人在袁绍耳边煽风点火,袁绍便会从重处罚自己的谋士,久而久之上下人心不齐,信任关系更是没有。
二、谋士的能力问题曹操手下的谋士大多都是当时名声显赫的名人。既有颖川名流世家之后的荀彧,又有堪称鬼才的郭嘉。反观袁绍这边,唯一一个稍微有些名气的田丰性格还很古怪。袁绍发起支出,还能隐忍他的怪脾气,在发迹之后便对其不理不睬。还有郭图这样能力太差不说反而喜欢诬陷别人,这样的人品和学识都缺乏的人。
另一方面主公的才能也很关键。袁绍无论在用兵打仗还是智谋方略等方面都远远不及曹操,所以他才能在官渡之战中一败涂地。

7. 有人说袁绍个人的弱点很明显,为什么他还会谋士如云?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设想一个问题。如果三国没有曹操,北方谁是主人?我们得出的答案是,当然是袁绍。所以说袁绍弱点明显的人,是受了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影响。
袁绍和曹操曾经是年轻时候的朋友,两人气味相投。如果论才干,袁绍不在曹操之下。袁绍和曹操都是一路人,至于说袁绍外宽内忌,曹操又何尝不是。曹操杀荀彧、杨修之属,不都是这个表现吗?
至于说袁绍多谋少决,我感觉还没有达到那么严重的境地。袁绍如果是那么不堪,怎么能够成为讨董联军的盟主?连称雄一时,比刘备还要能干的公孙瓒都被袁绍消灭。而且在战争期间,袁绍多次表现出他勇敢果决的一面,这使得他能够占据幽冀并青四州。
就算是在官渡之战中,袁绍被人说是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最后还是把曹操打得部众投降,暗中私通。官渡之战后,曹操把发现的暗通袁绍的信件统统付之一炬,说,但是情况紧急,我都不能自保,何况他人。
我们可以看到,袁绍虽然是在官渡之战失败,但袁绍不死,袁氏不亡。曹操也一样拿他没有办法。只有等袁绍死后,利用他废长立幼的错误,分化瓦解,才灭了袁氏。
如果不是许攸的背叛,袁绍肯定会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到那个时候,所有袁绍的那些缺点就会都加到曹操身上。在找曹操失败的原因时,就会说,曹操外宽内忌,冤杀忠良荀彧、杨修,多谋少决,和袁绍在官渡顶牛,不纳忠言。废长立幼,想立曹植。这时,这道题的题目就会变成,《曹操缺点那么明显,为什么还会谋士如云?》
因此,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如果从历史的真实角度来看,袁绍也是一代雄主,只不过他遇上了无所不用其极的曹操。袁绍做事,还有汉代古风,这才是他失败的最大原因。
就拿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件事来说,袁绍顾忌的是万一迎来汉献帝,他还要听从汉献帝的指令,不自由。而曹操根本没有这种顾虑,他直接就把汉献帝玩弄于股掌之上。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袁绍曹操的高下之分。
我们从史书中搜寻对袁绍的描述,可以看到,袁绍的本来面目。《后汉书》说道:
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軿柴毂,填接街陌。
袁绍初以豪侠得众,遂怀雄霸之图,天下胜兵举旗者,莫不假以为名。及临场决敌,则悍夫争命;深筹高议,则智士倾心。盛哉乎,其所资也!
《三国志》中则说道:
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
袁绍、刘表,咸有威容、器观,知名当世。
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袁绍也是一时之表。曹操论及和袁绍讨论自己的战略意图时,袁绍说,自己要图谋北方,然后席卷南下。后来,袁绍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占据了北方四州,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
袁绍扫灭宦官,敢和董卓当面相争。利用祖上四世三公的资源,折节下士,使得天下之人,争以袁氏为名。然后率领群雄讨董,身任盟主。最后消灭公孙瓒,占领北方四州。这里,充分体现了袁绍的雄才大略。
在和公孙瓒的界桥之战中,袁绍一百多人曾经被公孙瓒的二千骑兵包围,在箭如雨下的危急关头,袁绍拒绝躲入空垣,带领部下拼死抵抗,显示了袁绍的无畏精神。
当年高干、荀湛劝说韩馥让冀州的时候,就从“宽仁容众,为天下所附”,“临危吐决,智勇迈于人”,“世布恩德,天下家受其惠”三个方面说明袁绍的长处。至于说短处,那些不过是胜利者的挑剔罢了。因此,具有以上长处的袁绍,当然身边谋士如云。
而袁绍在进攻曹操前后,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突然不再信任忠心耿耿的谋主沮授,使得自己陷入一片混乱。我们知道,袁绍取得占据北方的胜利,沮授功不可没。沮授作为谋主,还统领着袁绍的大部分人马。
如果用历史上的一个例子比较,那就是项羽和范增可以相比。沮授对袁绍的重要性如同范增对项羽一样。范增一去,项羽灭亡。沮授失权,袁绍败亡。
范增是被刘邦的反间计给赶走的,而沮授则是被袁绍的手下进谗言夺权的。这里面是否有曹操的计谋在里面,也不好说。袁绍的失败,就在沮授一人身上,而不单单是史书说的那些莫须有的弱点。
可以说,袁绍的失败不是谋士少,而是太多了。真正的谋士沮授、田丰得到重用,袁绍则兴,不被重用,袁绍则亡。

有人说袁绍个人的弱点很明显,为什么他还会谋士如云?

8. 袁绍声势滔天,为何身边的谋士却去投靠了曹操?

因为袁绍大势已去,投靠曹操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在历史上袁绍本是长得帅才能高的人,小小年纪就能够当上一县之长,虽然后来官场黑暗导致他辞了官回了家,但是只要是金子就会被别人惦记着,在外戚的帮助下他又重出江湖,解决了董卓之乱后,便开始了他的征战历程。历经多年,他的手上不仅拥有北方大部分地区的领土主导权,而且还有数不尽的人才,可以说算得上是人生赢家了。但是刘曹两位大佬在开煮酒茶花会的时候对他的评价却是:这个小子目光短,毫无谋略,为了眼前的利益可以轻易折腰,再经过后来文学作品的添油加醋之后,袁绍这个人名声就彻底被毁了。



在与曹操一战中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曹操已经为此战争准备了多年,并且可以说每一个谋略都是只针对袁绍一人。其实按照袁绍英勇善战,有勇有谋的能力来说,不至于输得这么惨,但是无奈遭到了信任之人的背叛,所以才落得了惨败的下场。袁绍虽然在当时失败了但是却一直在坚持,但他身边的谋士和一些有能力的人,却觉得袁绍此时已经大势已去,良禽应该择木而栖,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曹操,以求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对于袁绍的惨状,而反观曹操就要聪明多了,不仅自己胸怀天下,谋略过人,求才若渴,而且人家还是根正苗红的高干子弟,在天下英雄都在争那一席之地打得火热时,他却恭恭敬敬的将汉献帝又给供了起来,因为他看到了汉献帝身上还有剩余价值没有被利用完。把名义上的正主领导扶持上去之后,他再去命令诸侯做什么事情可就是名正言顺了,哪怕领导有不同意见,也得保持沉默的态度,毕竟还得靠曹操养着,只要领导有二心,秒秒钟就会在睡梦中退位。而其实最先占有这种便利条件的是袁绍,只不过他没有曹操的谋略和高瞻远瞩的眼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