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访古6(盐湖编之一)

2024-05-09

1. 河东访古6(盐湖编之一)

《展示运城》 
  
 时有外地同学来,多是来去匆匆,甚至是一饭之晤。为了让他们来过运城后能对运城有一个概括的认识,而不是只记得一次醉醺醺的酒场,我总愿意压缩吃饭时间,带他们走马观花了解一下运城就近的风物。多年下来,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点、线(限于城区、城郊),而这种接待方式也受到赞许,故予以整理,或有助益于他人。
  
  1. 盐池  、池神庙、中禁门、鼓楼、禁墙及  东  禁门  、哑姑泉。 
  
 运城的发展与池盐的生产、运销、管理息息相关。运城在战国时期名为盐氏;汉代叫司盐城,名为城其实并无城池建筑,只是个小村镇。元时叫潞村,元末盐运使 那海德俊 主持修筑了城池,初名凤凰城,后因盐运司所在地而名运城。经明、清多次增修,逐渐发展为河东名城。
                                          
 中国最古老的文明,实兴起于晋南河东盐池附近。国学大师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写道:“解县附近有著名的解县盐池,成为中国古代中原各部族共同争夺的一个目标。因此占到盐池的便表示他有各部族共同领袖之资格。”中国上古时期最重要的一场战争——涿鹿之战发生于此,黄帝在此战胜九黎部落酋长蚩尤后,融合炎帝部落繁衍形成了华夏民族。
                                          
 盐池有多大?东西60多里,南北10里左右, 面积13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23个西湖。
                                                                                  
 横贯盐池的大道,大道尽头条山苍翠。韩愈游河东时有诗《条山苍》:“条山苍,河水黄。浪波沄沄去,松柏在高冈。”
  
 盐池为什么几千年开采而取之不尽?其矿物质怎么来的?一是来自运城盆地两侧尤其是南侧大面积巨厚的岩体,二是来自古汾河携带来的大量成盐物质和有机物泥沙。这些物质随地表、地下径流向盆地运移,而运城盆地从中更新世即形成闭流环境,加上第四纪以来这里干旱与湿润的多次反复,湿润气候使四周地层矿物质溶滤、运移,补充矿物、池水;干旱气候则使池水蒸发、浓缩成矿。据有关资料显示每年随水带入盐池盐份达11.87万吨之多的动储量,使盐池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万宝池”。
                                                                                  
 盐池为什么有许多被分割的方块水域?这是“垦畦浇晒”的产盐方式造成的,是堆积、运输池盐和芒硝需要场地和通道形成的。
  
 盐池最早的产盐工艺是“天日曝晒,自然结晶,集工捞采”的自然方式,自然结晶中含有硫酸镁等杂质,盐味发苦,古称“盬盐”,乃运城颗盐的专称,后因潞村而又称“潞盐”。
  
 自然结晶要借助南风,南风穿过中条山谷地,因峡谷效应而风力加强,横扫盐池,驱走了池面上的水蒸气,使阳光照射卤水,有利于卤水持续蒸发、盐晶析出。舜帝巡游盐池时抚五弦琴,作《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东汉时,开始“垦畦浇晒法”产盐,人工垦地为畦,畦旁筑水沟,引盐池卤水入畦浇灌,称为“种盐”,畦水经日晒蒸发后形成盐晶。此时的垦畦浇晒法尚处于初期,未经过滤就将卤水引入盐田,在泥土上成盐,盐味苦。
                                          
 隋末唐初的“垦畦浇晒法”,俗称“五步产盐法”,工序分为集卤蒸发、过箩调配、储卤、结晶、铲出五个步骤。改进的地方是用淡水搭配卤水晒盐,搭配淡水的量全凭盐工的经验,卤水温度高,淡水温度低,加入淡水后卤水温度调低,硫酸镁、硫酸钠等杂质就分解出来形成“硝板”。结晶畦修筑在硝板上,每年春天整修硝板,达到平整、光洁、坚实、利水的标准,再利用硝板过滤卤水,这一过程称为“过箩”,日积月累,硝板越来越厚。这样生产出的盐不再发苦,而结晶时间也大大缩短,五六天即可成盐。这是盐业生产划时代的变革,领先于世界980余年,并沿用至今,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称之为“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活化石”。
                                                                                                                          
  “集卤”,就是引浓度高的卤水入畦。先人产盐一直是利用盐池南岸东段的黑河(即黑水河)卤水,“黑河实为产盐之源”,称为盐母,系盐池中最深部分,东西长6至7公里,南北宽约500米。据传黑河通海,河中积水常年不干,内含大量盐分,卤气最盛,用以制盐既快又好。乾隆22年(1757)七、八月间,大雨不断,西禁墙决口50余丈,洪水直泻盐池,将黑河淤塞淹没。盐商后来被迫发明出滹沱(挖坑渗析)取卤、凿井取卤的方法来集卤。
                                          
 垦畦浇晒法千年沿用,使产盐的副产品——硝板层积形成了一个硝板层。由于历史上多为个体生产,生产操作方法及采用卤源各异,故形成的硝板矿床的组成不尽相同,面积不同、薄厚不等,最厚达4m之多,薄的1m左右。
                                                                                  
 垦畦浇晒法大大提高了池盐的产量和质量,唐代宗大历初年,运城盐池的盐利收入占到全国财政收入的1/8。潞盐内含对人体有益的各类微量元素,颗大粒粗,是老百姓冬天腌菜的首选。潞盐行销区域“西出秦陇,南过樊邓,北极燕代,东逾周宋”。
  
 为了保证盐利,历代都在盐池修筑一些安全防范设施。唐代在盐池一周修筑了“壕篱”;宋代在“壕篱”的基础上扩建为“拦马短墙”;明代两次大规模征调民夫,环池一周修筑禁垣,禁垣全长58.07公里,高6.6米,厚4.8米。禁垣经历代维修,维持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但到清末民初便毁败不堪了,现在仅剩下一些残垣断壁。
                                          
 盐池禁墙建有三座大门;东禁门育宝门、西禁门成宝门、中禁门祜宝门,池内置六十铺,均派兵把守。东禁门在红旗东街禹都公园对面,正在恢复重建中。中禁门在池神庙北,已经恢复。
                                                                                                                          
 唐大历年间,阴雨连绵,雨水浸入盐畦卤水,发生红盐自生,被视为祥瑞之兆,唐代宗李豫特下诏书,赐运城盐池为“宝应灵庆”池,赐封池神为“灵庆公”,赦建“ 池神庙 ”。经宋、元,至明代重修、整改,清道光重修,1985年修复三大殿,2003年恢复海光楼。歌薰楼和甘泉祠至今未恢复。
  
 池神庙坐北向南,依丘陵地势高低错落而建,其南门正对浩渺盐池。前后有唐太宗、宋徽宗、清康熙等39任皇帝来此参拜池神。 池神庙及盐池禁墙 ,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盐池神庙西北方向的砖券门,以八卦方位中的“乾”位,得名为“乾门”。门额“鹤境云衢”系清代咸丰帝六弟奕忻所书。
                                                                                  
 进门后通道右手为 玉树青霞道院 ,一个四合院,建于清道光十四年至十七年(1834-1837)间。1929年6月29日,阎锡山、冯玉祥在此院“密谋倒蒋”。
  
 
  
                                                                                                                          
 三大殿从西向东依次为 条山风洞神祠 、灵庆公神祠、雨师太阳神祠 ,始建于唐代大历12年(777),各代均有修葺。现存主要建筑为明嘉靖十四年遗构,均是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
                                                                                  
 三大殿中的青铜像,风神 、池神、太阳神。
                                                                                                                          
 三座大殿前,石栏板围成露台。
                                          
 
  
                                                                                                                                                                  
 1961年三大殿的情形
                                                                                                                          
  奏衍楼 ,始建于元代至正十年(1350)之前,原为乐楼,各代均有增修,清康熙年间更名为“奏衍楼”。历史上每年在池神庙举办庙会,盐商会请戏班酬神演戏。农历二月初一意为铲盐开工前祈望神灵保佑丰年。八月十五铲盐结束时,酬神感谢神灵赐福。此戏台为“连三戏台”的形制,全国仅存此一处。
                                                                                                                          
 最近去时情景
                                                                                                                                                                                                          
 奏衍楼看神殿
                                                                                  
 奏衍楼后面古碑林立
                                                                                  
 池神庙庙藏碑刻丰富,其中明代石刻《河东盐池之图》、元代皇帝铁穆耳所树《新建池神庙碑》及唐代《盐池灵庆公神祠颂》等珍贵文物,已移存运城市博物馆。 
                                                                                  
  海光楼 ,创建于明洪武年间 ,是盐池神庙的山门楼阁。毁于公元1947年,2003年在原址上复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高二层,重檐歇山顶。游客登楼眺望,河东盐池胜景一览无余。古称河东盐池为“鹾海”,故称“海光楼”。
                                                                                  
 池神庙中石雕欣赏

河东访古6(盐湖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