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历届领导

2024-05-14

1.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历届领导

 (1979.4-1983.1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所所长)1911年2月生,广东省台山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6-1983年任北京市农科院蔬菜所所长,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副所长、所长,曾任中国园艺学会、北京市蔬菜学会副理事长,《园艺学报》副主编,中国农科院顾问,第二届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64-1969年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1978-1983年北京市第五届政协委员等。延安时期,积极从事以品种引种为重点的园艺和经济作物的农业科研工作,选育出优良蔬菜、水果、经济作物等70多个新品种进行推广。推广的甘露西瓜由于质量好,周恩来总理将该瓜空运到重庆招待客人。1939和1940年连续两年获陕甘宁边区模范妇女的荣誉称号。1943年在陕甘宁边区《解放日报》发表了种菜法、番茄王等文章。1958年参与筹建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蔬菜所成立后,任副所长主持全面工作(无正所长),在研究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带领科技人员进行蔬菜品种资源搜集、育种、选种、防治病虫害和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此后,在研究所两次下放北京市,两次回中国农科院的机构变动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发展研究室,配齐相关专业和人才。1962年,组织专家研究编制了1963-1972年我国蔬菜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在以后十年中蔬菜科技工作的重点研究课题和目标。1962-1963年组织召开了全国性的蔬菜育种研究座谈会和蔬菜品种资源研究座谈会。1965年选育出质量好、商品率高的洋葱品种540号、601号。1978年主持了马铃薯研究组工作。1983年,主持六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研究课题,选育出早熟抗病的马铃薯新品种京丰1号。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参加编写了《中国蔬菜栽培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等著作。《中国蔬菜栽培学》获1990年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 (1983.2-1988.4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所长)1929年7月生,北京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1956年-1960年在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园艺系果蔬育种教研室读研究生,获苏联生物学副博士学位。1953年-1955年在华北农业科学院研究所园艺系蔬菜研究室工作。1962年-1970年和1978年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所工作;1960年-1962年和1970年-1978年下放在北京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工作。60年代以后先后任番茄品种选育项目主持人、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还兼任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顾问,中国地膜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花卉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食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展览评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发明奖评委会特邀审查员,《园艺学报》主编,《中国蔬菜》主编,日本国科学基金会国际奖国外推荐人,农业部蔬菜专家顾问组组长,  农业部、轻工业部罐藏番茄加工适应性研究协作组主持人。任六五、七五国家科技攻关蔬菜新品种选育技术课题第一主持人,八五第二主持人,农业部重点课题蔬菜花卉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主持人。截止到1999年,主持、参加番茄育种研究工作,先后育成北京10号、早粉2号、大粉1号、大粉2号、大黄1号、蔬研11号、中蔬4号、中蔬5号、中蔬6号、中杂4号等10余个番茄新品种。其中早粉2号是我国最早育成、推广面积最大的早熟粉果品种。代替了国外引入的早熟品种,并成为早熟番茄育种的优良亲本,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参与对全国番茄病毒病毒源鉴定及株系分化研究。1997年该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任所领导期间,在中国农科院率先开展科技体制改革,为本所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74年以来倡导并与其领导一起组织了全国蔬菜科研协作攻关,全国蔬菜杂种利用科研协作,对推动这些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六五、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蔬菜新品种选育技术课题,对改善我国蔬菜生产和供应,减少农药污染有重要意义,大大提高了我国蔬菜抗病育种工作水平。1997年,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授予他中华农业科教奖、农业科研奖。主持或参加撰写的专著10部,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有:《中国蔬菜栽培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中国主要蔬菜抗病育种进展》、《中国农业科技四十年》以及《中国蔬菜科学技术发展战略设想》、《蔬菜科技和生产现状及其建议》等,其中《中国蔬菜栽培学》一书1990年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 (1988.4-1995.1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所长)1938年11月出生,江苏省启东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2年7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之后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工作,1979年任该所副所长,1980年任所党委副书记,1986年任所党委书记,1988年任所长兼所党委书记,1994年11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1997年担任农业部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园艺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长,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理事、副理事长,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学会副理事长。1995年至2001年期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60年代中至1978年主要在四川渡口基点工作,任基点组长,推广蔬菜科研成果,主持番茄等蔬菜作物育种,为当地工矿区蔬菜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78年回院后,继续从事番茄杂交育种研究。配置出-批优良杂交组合。截止到1994年,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间主要从事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番茄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研究,与课题组的同志一起先后育成多个番茄优良品种,其中中蔬4号、中蔬5号和中蔬6号番茄新品种先后成为华北地区中熟番茄品种中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抗病育种研究中参与了为害番茄的病毒种群及其株系分化研究;明确了番茄TMV抗性为显性基因遗传,CMV受多基因控制。先后获国家发明二等奖(第三完成人)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四完成人)各l项。八五期间还主持并完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助项目(获资助65万美元)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研究。 近几年来还主持国际遗传资源研究所资助项目不同类型芋头种类资源的RAPD和酶谱分析,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白菜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和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均取得重要进展。培养硕士、博士生多名,发表论文30余篇,任主编出版著作3部。1979年-1994年,先后担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党委书记期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率先开展科技体制改革,为蔬菜花卉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995.2-2000.11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所长)蔬菜遗传育种专家。1939年9月3日生于湖南衡阳,中国共产党党员。1964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同年8月份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88.5~2000.11先后任蔬菜花卉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兼所党委书记。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轻纺环境学部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农业转基因安全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十五863计划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园艺学报主编,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学校的兼职教授。1970年开始从事甘蓝遗传育种研究,1970-1971、1978年至今任甘蓝育种课题组组长,与课题组同志一起,70年代初在国内首先突破甘蓝自交不亲和系。1973年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一号。后又相继育成不同类型的甘蓝新品种20余个,并在全国30余个省(市、区)广泛推广,种植面积占全国甘蓝总栽培面积的60~70%。1979年在国内外首次发现甘蓝显性雄性不育材料, 90年代突破甘蓝雄性不育系选育与利用技术,选育出一批不育株率及不育度达到100%、经济性状及配合力优良的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和孢子雄性不育系。并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出5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甘蓝新品种,并开始大规模进行制种利用。80年代以来,先后主持或参加科技部、农业部、北京市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多项科研课题。包括国家科技攻关专题、课题,863计划子课题,农业部科技重点项目、948项目,北京市科技重点项目等。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立项、咨询、评估。   截止到2004年,主编或参编科技著作10余部,主要有《甘蓝栽培技术》(1991年)第一作者;《中国蔬菜抗病育种进展》(1996年)副主编;《蔬菜优质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1999年) 副主编;《蔬菜学》(2004年)主编。先后在《Euphytica》、《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中国蔬菜》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生10余人。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1次。其中1985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第二名), 1991及1998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第一名),获发明专利2项(第一发明人)。1986年获人事部授予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88年获首都劳动奖章、1988年和2001年两次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10月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获人事部杰出人才一等功奖励、200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 (2000.11-2002.12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所长) 博士,研究员,中国共产党党员。1979年9月入湖南农业大学园艺系读书,1983年7月毕业获学士学位,1983年8月入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学习遗传育种,1986年7月毕业获硕士学位,1986年7月至今在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工作, 1988年8月-1993年10月任助理研究员,1993年11月-1999年2月任副研究员,1999年3月至今任研究员,1996年2月获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博士,1997年3月-2000年11月任副所长,2000年11月任所长,2001年12月31日至今任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马铃薯育种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16项,已主持筛选出10余份炸片炸条品质优良新品系,参加或主持育成并推广了中薯1号、中薯2号、中薯3号、中薯4号4个马铃薯新品种,为发展二季作和冬作农业提供了技术基础;在2n配子遗传与育种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控制花粉形成的有效基因为2-4个的新观点,此结果已在国际权威刊物发表,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并获1998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主持人)。作为主要执行人之一承担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项目,被UNDP、经贸部、农业部评为完成得最好的单位之一;1998年参与筹建美国百事集团-中国农科院农业发展中心并开展合作,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展科技扶贫,在深入贵州贫困县多次调查的基础上,开展贵州省推广脱毒马铃薯温饱工程国务院贵州扶贫项目,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推动了科技扶贫工作,受到中央领导、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肯定,2000年获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次参与国际组织的项目评估和专家顾问活动。1997年同团中央青农部、中青农村发展中心一道发起了建设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活动,社会影响较大。任副所长期间,分管科研、科技成果开发、国际合作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成绩,本所国际合作项目总金额达100多万美元,为提高该所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知名度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截止到2004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4篇,其中获奖论文3篇、39篇为第一作者,参加编写著作11本,约100万字 。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历届领导

2.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科学研究

蔬菜花卉研究所下设8个研究室,种质资源室:基因库的管理与维护,国内外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国内外种质资源的评价、创新与利用,国内外特菜的引进与利用。生物技术室:蔬菜花卉细胞与基因工程、分子标记技术及应用研究。十字花科育种室:甘蓝类、白菜类等蔬菜新品种的选育与示范,雄性不育的研究与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与应用。茄科育种室:鲜食番茄、加工番茄、辣椒、茄子、马铃薯等茄科蔬菜专用新品种的选育与示范,茄科作物基因重组与遗传操作,抗逆生理与遗传。葫芦科育种室:黄瓜、西瓜、南瓜、甜瓜等瓜类蔬菜专用新品种的选育与示范,加工及功能食品原料品种的选育,抗逆遗传材料的创新。 栽培与采后技术室:栽培设施的设计与园区规划,设施栽培、无公害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采后处理与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植物保护室: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研究,综合防治技术及其应用基础研究与开发,育种材料的抗性鉴定技术研究与应用。花卉室:国内外花卉资源的收集、评价与利用,花卉育种与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优质花卉种苗快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3.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介绍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属专业研究所之一,也是全国蔬菜花卉学科的学术研究中心。创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园艺系蔬菜研究室,1987年更名为蔬菜花卉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介绍

4.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介绍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属专业研究所之一,创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园艺室。1987年更名为蔬菜花卉研究所。她是全国蔬菜学科重要的学术研究中心。其主要任务是:以应用研究为主,着重研究解决蔬菜、花卉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带有普遍意义的重大科技问题;有重点地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大力开展以综合运用科技成果为中心的开发研究;组织协调全国性重大科研课题的协作;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培训;编辑出版全国性专业刊物。

5.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产业开发

北京中蔬园艺良种研究开发中心 中心依托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的技术优势、作为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科技成果转化窗口的高新技术科技型企业。通过特约繁殖、区域合作营销和特约经销等形式,在全国建立了20多个良繁基地、40多个区域推广示范、营销中心和特约经销处,并培养了一支精干的科技开发与营销队伍。在良种生产和经营上,凭借技术依托单位的成果优势,积极与国内外大型企业进行联合,在一些主要蔬菜种子上初步实现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生产与经营;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成果转化窗口,经营包括甘蓝、青(辣)椒、番茄、黄瓜、大白菜、西瓜、马铃薯、南瓜、甜瓜、西葫芦、茄子、苦瓜及各种特菜蔬菜新品种100多个,拥有成熟的蔬菜、花卉栽培等成果和技术多项。经销的品种都经过严格的纯度、芽率等各项指标的检验,符合或超过国家良种标准。设有市场营销部、生产加工部和财务管理部。截止到2011年,职工51人,其中科技人员39人,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4人,博士8人,硕士16人。中蔬卉园科技培训中心(中蔬卉园宾馆) 截止到2011年,中蔬卉园宾馆拥有客房53间(标准间39间,3人间14间),共120个床位。客房内设有彩电、电话、浴室、喷淋及空调等现代化设施,大中小会议室为举办各种会议提供良好的场所;餐厅,代办火车票、机票,汽车出租等业务为宾客提供一条龙服务;客房整洁舒适,餐厅佳肴风味独特;服务温馨热情、周到有素,前厅宽敞明亮,为各地宾客下榻和召开各种会议提供一流服务。该中心位于海淀区皂君庙路5 号,地理位置优越、购物方便、交通便利。北京蔬卉科技开发公司 集科研、生产和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园艺高科技股份制企业。主要从事新优花卉的引种、示范与推广;生产优质鲜切花、盆花和草花的种苗、种球、种子;承揽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经销园艺生产配套产品;向宾馆、饭店、超市、企事业单位提供新优特蔬菜、礼品盒菜的包装配送;经销鲜切花、花篮、花束;常年从事技术人员培训及技术咨询、技术转让业务。公司设有销售部、生产部、后勤部和科研部。截止到2011年,高级、中级职称及多年从事科研、生产与开发的技术骨干20余人;拥有500平方米花卉组织培养中心,10800平方米现代化实验与优质种苗生产温室,300亩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和优质草花制种基地。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产业开发

6.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合作交流

研究所先后与美国、荷兰、日本、法国等20余个国家的农业科研单位、大学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等国际机构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主持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的“蔬菜无土栽培”、“提高马铃薯育种和繁种能力”项目,参加了欧盟“生物技术在油菜遗传改良上的应用”、“用原生质体培养技术培育抗真菌、细菌病害茄子育种材料”,主持中荷战略科学联盟计划中的“白菜类作物和马铃薯有益人体健康的微量营养品质性状的基因组学研究”、“马铃薯基因组测序”项目等60多个项目。组建了“中荷园艺作物基因组分析实验室”。与美国圣尼斯、日本龙井等蔬菜种子公司开展了甘蓝、番茄、黄瓜合作育种研究。截止2007年,该所选派出国学习和短期访问人员近600人次,邀请来自美国、荷兰等39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该所访问和讲学超过500名;先后举办了多期面向发展中国家的蔬菜、花卉国际培训班。与中国园艺学会联合召开了“园艺作物遗传资源”、“园艺作物品种改良”、“生物技术在园艺作物上的应用”等国际学术会议 。

7.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人才队伍

 朱明凯:蔬菜遗传育种专家,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李树德:蔬菜遗传育种专家,中华农业科教奖农业科研奖获得者朱德蔚:蔬菜遗传育种专家,俄罗斯农业科学院院士方智远:蔬菜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何梁何励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刘红:  蔬菜遗传资源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孙培田:蔬菜遗传育种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蒋名川:蔬菜栽培专家张纪增:蔬菜学家,首批进藏、援蒙蔬菜专家程天庆:蔬菜育种专家,陶辛秋:蔬菜栽培专家,尹彦:  蔬菜育种专家,郑光华:蔬菜栽培专家,王耀林:蔬菜栽培专家,全国农业劳模,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高级职称人员:方智远杜永臣张宝玺张志斌刘玉梅孙日飞谢丙炎李锡香连  勇刘广树顾兴芳李宝聚胡  鸿蒋卫杰金黎平张友军黄三文蒋淑芝王晓武徐兆生刘  肃杨丽梅尚庆茂葛  红刘富中谢开云明  军于贤昌赵  华韩  旭龚一帆副级职称人员:刘  佳杨宇红高俭德贺超兴陈  红李瑞云梁  励张学杰高  苹钱  洪王先觉张思远刘  春李君明王长林卞春松吴青君沈  镝王孝宣章时蕃屠康明张天明庄  木范翠蓉余宏军刘  伟张淑江庄飞云张延国高富欣张秀新王怀松王少丽闫书鹏武  剑朱路芳莫  青陈  洁史艳华王小琴徐宝云庞万福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人才队伍

8.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机构特色

现有在职职工195人,其中科技人员141人。在科技人员中,研究员10人,副研究员约40人,中 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导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3人、硕士学位的26人。全所拥有科研用房13000平方米,价值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102台(套)。所图书资料室有藏书9000余册,订阅国内外科技期刊60余种。有国家蔬菜种质资源中期库一座,保存有3万余份蔬菜品种资源。试验农场面积20公顷,其中试验温室面积34000平方米,塑料棚6000平方米。从1984年起,开始了科研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改革的重点是把主要的科技力量投入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主战场。坚持以科研为中心,合理安排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个层次的研究活动。已初步进入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良性循环。被农业部评为“七五”、“八五”期间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能力百强单位。受农业部、科技部委托,从“六五”至“九五”组织国家科技攻关和农业部重点项目的实施,培育出160多个优质、丰产、抗病的蔬菜新品种,在设施栽培配套技术研究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果,为我国“菜篮子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