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简答题

2024-05-11

1. 行政管理学简答题

行政改革的动力
首先,这种现象反映出的是一个动力问题。这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机构改革既然是一场革命,那么革命的动力就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在考察机构改革的动力时,我们会发现,机构改革的社会动力是很强大的。这个动力便是来自两个战略转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彻底转变政府职能,彻底实现政企分开,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必须彻底摆脱行政部门的微观控制。为此,必须把综合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加强执法监督部门,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等等。这种来自两个战略转变的要求是很强烈的,因为我们已经走上了一条以改革、开放来实现现代化的不归路,只能前进,不能倒退。而要继续前进,没有机构改革以至行政体制的改革是无论如何不行的。来自行政权力的各种弊端已经成为我们的主要障碍了。来自社会的这个动力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当我们不能满足它的要求时,便要受到它的严重惩罚,而惩罚的方式便是经济和社会危机,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党中央之所以发动一次又一次的行政改革的战役,党的十五大之所以再一次严重地提出这一问题,其背后就是这个动力在起作用。我们之所以有信心认为这个问题迟早一定要被彻底解决,也是因为这个社会动力是不可抗拒的。但是当我们不是着眼于社会,而是着眼于我们的各级国家机关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件大事在各级国家机关中却缺乏动力。历次改革的回潮至少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行政改革要靠各级国家机关去进行,而他们又没有动力,改革怎能顺利地、有实效地进行下去呢?!那么为什么各级国家机关对于这场改革没有动力呢?因为在这场改革中国家机关本身就是改革的对象,也就是说是自己革自己的命,这当然就十分困难了。自我革命的困难就在于要主动地放弃自己的既得的权力和利益。也就是说,改革的要求和各级国家机关自身的利益发生了严重的矛盾。但是当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立刻就面临着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即:国家机关是否有和是否应该有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国家机关是否存在滑石粉应该存在着独立于社会利益人民利益的特殊利益呢?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有过一个重要的观点。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这里所说的日益同社会脱离,就是国家产生特殊利益的根源。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承认国家一产生就开始具有其自身的独立于社会利益的特殊利益了。然而恩格斯所讲的国家,指的是历史上的剥削阶级的国家。因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设想,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国家将不复存在,它将被送到古物陈列馆里去。但是事实上,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作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社会,国家的存在还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就有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没有设想过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按其本质说来,应该与社会融合在一起,它既不应该凌驾于社会之上,也不应该游离于社会之外(即与社会相脱离)。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一切剥削阶级的国家从理论上、原则上的根本区别。既然社会主义国家已经不和社会相脱离,因此,按照道理它也不应该再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了。我想,我们的国家机关建立的宗旨是遵循了这一原则的。我们不仅强调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任何特殊利益,而且强调我们的国家机关除了为人民服务、代表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样,理论和实践之间便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以为,任何理论和实践矛盾的原因都在于理论本身的不完善。我们对国家机关宗旨的规定反映的是一种理想。而这种理想的根据一方面是我们的善良愿望,一方面是不完善的理论。关于我们在理论上的不完善问题不是我在这里要讨论的,以后可以专门去探 讨。这里需要分析的是如何认识作为国家机关的特殊利益。    国家机关的特殊利益存在着不同的层次。作为整体的国家,相对于社会有其特殊的利益,这是问题的第一个层次。这里涉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我在这篇文章中的任务不是分析这个层次的问题。因此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也留待以后再谈。我在这里讨论的问题是各级国家机关中存在着既独立于社会,又独立于 国家整体利益的那些特殊利益。这种特殊利益有如下几种表现:     第一是作为一个具体单位的特殊利益。作为一个具体的国家机关,它的唯一的任务就是贯彻国家的政策,因此它应该只有一种身份、一种角色,就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只要我们的行政系统还能保持正常的运转,就说明各级国家机关仍然主要是充当着国家利益代表者的角色。但是也无可否认,由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利益结构的重大变化,使得每一个国家机关除了作为国家利益代表者之外,同时也以其它的角色出现。其中首先就是作为单位利益代表者的角色。这种角色所代表的已经不是国家利益,而是小团体的狭隘利益了。这种小团体的利益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从大的方面表现为一个条条(即一个部门)的利益或一个块块(即一个地区)的利益;小的方面则包括每一个具体单位的利益;这些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相比,都是属于小团体的利益。在国家政策的执行中所发生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主要就是小团体的利益在作怪。在行政改革中,各级国家机关之所以缺乏动力,主要的也是因为国家行政改革的政策和各单位、各部门、各地区这些机 关的小团体利益发生了矛盾,使它们丧失了某些权力和利益的缘故。    第二,作为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人的个人利益(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在一个单位中,领导层或领导人的个人利益的存在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也是构成一个单位中与国家利益对立的特殊利益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人,他们不仅充当着国家利益代表者的角色和小团体利益代表者的角色,而且充当他们个人利益代表者的角色。领导人的个人利益和小团体利益有相一致的一方面,也有与小团体利益矛盾的一方面。我们平时所看到的“穷庙富方丈”现象就说明了这个问题。领导人的个人利益,他们在权力和利 益上的得失与行政改革政策之间的矛盾,自然也是各级国家机关在改革中缺乏动力的重要根源。    这样,我们就会看到,在每个单位领导人身上便集中了三种角色,即作为国家领导人的角色、作为小团体代表者的角色和个人角色。这三种角色之间是相互冲突的。这种冲突的合力便是一个单位面对国家政策所采取的基本态度。这样便形成了一个谱系,每个单位角色冲突的情况都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一定位置上。从而显示出在对待行政改革问题上缺乏动力状况的差异。这样我们便找到了各级国家机关面对中央提出的行政改革的方案而缺乏动力的原因了。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是当一个单位充当国家利益代表者的角色时,是否就与改革完全没有矛盾了呢?实际情况告诉我们,这种矛盾仍然可能存在。因为如果一个单位固守着旧的体制下的旧的政策的话,那么它坚持国家利益实际上就是坚持旧体制和旧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也就必然同改革政策之间发生冲突。特别是当他们所代表的旧体制、执行的旧政策和小团体利益以及领导人的个人利益结合起来的时候,或者换句话说,小团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旧体制、旧政策下能更好地实现的时候,则作为国家代表者的角色更会与改革的政策相冲突。这实际上是国家职能内部的矛盾,即新、旧体制之间的矛盾。    其次,这个问题还是一个博弈问题。如果我们从动态的角度来观察,我们就会看到,问题远远比没有动力要复杂得多。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级国家机关虽然没有精简和转变职能的动力,却有着维护原有职能和使机构不断膨胀的动力。这个动力非常强大,以至于每次改革后不久就被它拉向膨胀的泥坑,而且愈陷愈深。所以,缺乏改革的动力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实际上是存在着一种基于各单位小团体利益和领导人个人利益的反方向的力量在与机构改革的政策相互作用,而这个力量总的说是大大超过机构改革的力量的。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现在这种结果和发展趋势。所以,这实际上是一个力量博弈的格局,即各级国家机关基于自身的特 殊利益而生长出来的反改革力量与中央的改革力量之间的博弈。而且基本上说来是一种零和博弈。   面对着博弈的格局,要想使中央的改革政策在博弈中取胜,首先就必须研究一下这个处于博弈一方的反改革力量。我们应该弄清这个力量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力量来自何处?这个力量为什么要追求机构膨胀和对经济的微观控制?他们采取一些什么样的办法使表面上的精简变成实质上的膨胀?他们用什么办法始终能把微观经济控制能力保持在自己手中?等等。不弄清这一系列的问题,就无法改变博弈的格局和博弈的结果。   我们说,这个力量产生和生长的过程就是每个国家机关自身的特殊利益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这又是社会利益关系大变动的结果并且是构成新的利益关系构成的组成部分。这是显而易见的。各个单位有了自己的特殊利益,就必然产生维护这个特殊利益的动机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相应的行为。而这种动机和行为又不是一种简单的、赤裸裸的对自己的特殊利益的维护,而是通过每个单位内部的角色冲突的合力表现出来的。从而体现出问题的复杂性。如果我们对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有比较深刻的、实事求是的认识,那么,早就应该知道、早就应该看到这种力量的存在。而这种力量的基础则是其所掌握的各种权力资源。这种对权力资源的控制来自其所担负的职能。这样便使其对权力资源的控制合法化和制度化了。而这个作为掌握权力资源合法化和制度化根源的政府职能,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旧职能,即源于计划管理体制的职能。作为一个单位一但掌握了巨大的权力并控制着相应的权力资源,就很难再从其手中将权力转移出去。除非把它彻底解散,否则不管怎样改头换面,把它变成行业协会也好,变成总公司也好,变成其他什么可以想象得出的的组织也好,都不可能使它和它所掌握的权力以及其所控制的权力资源分离开。因为它们的利益已在它们所掌握的权力中生了根。而行政改革所要求的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和编制,必然会对它们现有的权力和利益构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在原有的权力框架之下,要想使它们真正转变职能,是不可能的。它们必然要采取各种办法来抵制改革。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手段即是在改革大潮到来之后,表面上顺从和接受,把需要改掉的东西暂时隐藏起来。等到潮头过去之后,再偷偷地、改头换面地将它们恢复起来。而在恢复的过程中,趁着复辟的势头,使那些应该被改掉的东西变本加厉地回来。这就是改革不断回潮的根源。但是我们如何才能结束这种博弈状态呢?要想结束这种博弈状态,首先就必须削弱那些对行政改革反抗的力量,也就是要剥夺其反抗的手段和资源,使其不足以构成一种反抗或抵制的力量,从而使行政改革畅行无阻,以便为两个战略转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这样做谈何容易!现今掌握在条条块块的各单位手中的权力,能轻易地让出来吗?!何况行政权力本身的存在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政治控制的需要。在各级行政权力还必须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权威存在的条件下,有什么办法能够通过使它们转变职能从而放弃它们手中多余的、不该保有的权力呢?这就需要按照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去寻找思路。我以为必须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一是割断行政权力与企业之间的直接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同时大大加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部门,即加强为市场提供规则监督检查规则的部门及其工作力度。另一个是割断行政权力对各种物质资源的直接支配的权力,一切物质资源都进入市场(极少数有关国家安全的物质资源除外),完全由市场进行配置,政府的责任是监督市场配置的过程,不允许不正当竞争的存在。三是所有社会服务的部门都改变独家垄断的局面,使其建立起多家竞争的市场机制。四是坚决砍掉一些专业管理部门,从机构设置上保证割断政府对企业和物质资源的直接控制权力。五是坚决制止各国家机关的任何盈利活动以及同各种盈利活动的或明或暗、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六 是实行各单位的财政包干,并允许用减少人员的办法来提高工资,等等。当然,这样做会遭到各单位的极大的抵制和反抗。中央是否能拥有如此大的力量来冲破各种抵制和反抗呢?采取什么办法和策略能尽量减少这种抵制和反抗以使上述措施得以贯彻?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很好地加以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了,我们就还是会在原地踏步,又要陷入原来的恶性循环。最近,九届人大所提出的机构改革方案令人耳目一新,人心为之振奋。反映了中央决心之大。但是,现在看来,仅仅靠来自中央的力量(包括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恐怕还不足以冲破各种抵制和反抗。为此,可以考虑借助于社会力量即市场的力量、企业的力量等等,来形成一个上下结合的强大力量,以推动改革的彻底进行。至于采取什么方式,则可进一步研究。其实借助于市场的力量(包括企业的力量)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因为在行政改革问题上中央与各级国家机关的博弈,只不过是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种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中,规模最宏伟、最惊心动魄、对全局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代表着旧体制的行政权力与新生的市场之间的博弈了。而且这种博弈是零和博弈,是一场生死的搏斗。这个博弈有两大战场,即农村的战场和城市的战场。在农村中 这一博弈经历了一个反复的过程。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农村中是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处于绝对的控制地位,市场没有丝毫存在的余地。但是不久,联产承包责任制铺天盖地而来,以人民公社为代表的旧的行政体制迅速地被冲垮,原有的行政控制一下子失灵了。于是,市场便迅速地成长起来,农民的个体的生产和经营构成了这个市场的基础,同时,各类乡镇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这就为市场的扩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时,在基层政权中当官被认为是最无所作为也最无利可图的职业。于是人们纷纷下海,希望在市场中有所发展。而且农村的发展对城市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改革。这个时期是中国农村最欣欣向荣的时期,且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这可以看作是行政权力与市场的博弈中,市场大大地占上风的时期。然而在短短的几年之后,行政权力便逐渐地反过手来。它们借助于来自国家的、需要农民承担的各种硬任务(如计划生育、征收农业税等等),获得了施展自己的行政权力的大好机会,并且通过各种途径,向乡镇企业中渗透,同时也逐渐取得了对乡村自治组织的控制权,等等。这样,博弈的格局便逐渐发生了逆转,行政权力不但恢复了自己的控制权,而且又处于压倒的优势。于是,它们便采取横征暴敛的方式来对市场进行报复,进行反攻倒算,来补偿它们在被市场压制的年代所遭受的损失。弄得农民叫苦连天,弄得乡镇企业萎缩凋敝。于是,在基层政权中当官,甚至最小的官也就成为一种获利极大的因而为人羡慕的职业了。于是,基层政权的机构和编制也就惊人地膨胀起来了。这就是行政权力与市场的博弈在农村这个战场上的反复过程。在城市则与农村大不相同。在城市的这场博弈中,行政权力始终是占上风的,市场只是在行政权力的夹缝中发展着。只不过有时这个夹缝大些,有时小些。与农村不同的是,在城市中市场的发展虽然困难重重,但它却可以得到中央的直接支持。中央每出台一项改革措施都对市场的发展起一种支持和鼓励的作用。使代表旧体制和旧政策的行政权力所留出的夹缝变得更大些。而农村却很少能得到中央的直接支持。因为即使中央的直接使农民受益的政策也很难超越基层行政权力的控制而不被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在市场与行政权力的博弈中,中央是站在市场一边的,是“替天行道”的,而各级国家机关则主要是站在体现旧的体制与政策的行政权力一边的。正因为主要与各级国家机关在改革政策上的博弈是行政权力与市场之间的更大的博弈的反映,因此,中央在推行改革政策,冲破各级国家机关对改革政策的抵制和反对时,借助于市场的力量是完全应该的,这恐怕也是中 央能借助的唯一的力量源泉了。   在中央推行行政改革的过程中想办法来削弱来自各级国家机关的阻力虽然非常重要、非常关 键,但却不是唯一要做的事。在减少阻力的同时还需要从正面做些事,那就是要为各级国家机关注入改革的动力,并在注入动力之后努力培育这些动力。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尽管各级国家机关对行政改革具有抵制和反抗的倾向,但这毕竟是国家行政系统内部的事,特别是各部委还是国务院系统的组成部分,不能把最高行政领导与各级行政机构之间的关系变成对立的关系,而应该是合作的关系。即是说作为上下级之间,虽然主要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但从下级对上级的态度来说,仍应是合作的,而尽量消除因利益矛盾所造成的对立情绪,这就需要向各级国家机关注入改革的动力。另一方面还有一个极重要的问题需要各级国家机关在行政改革的过程中积极配合的,那就是在改革中各级国家机关让出的权力究竟 由谁得到的问题。过去我们有一种观念,以为只要国家放权让利,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指那些应该得到权力和利益的组织)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权力和利益。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国家放权让利的过程中所造成的政治控制的放松,在整个社会中必然要造成争夺这些权力和利益的激烈竞争。在这个竞争中,往往应该得到权力和利益的单位和其他一些社会力量相比,处于劣势。也就是说,它们还缺乏相应的力量和相应的准备来接收这种让给它们的权力和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权力和利益就会被中间的其他社会势力所截留,甚至被劫持。中央出于好的动机所让出的权力和利益可能在实际上却养肥了一群硕鼠,即一些暴发户、新权贵、黑社会势力等等。而企业以及其他应受益的组织则仍然处于被束缚的状态。所不同的是这时它们已不是受各级国家机关的束缚,而是受那些之间的非规范势力的束缚,而这种束缚比原来的束缚更难以忍受,更阻碍发展。因此,在行政改革中,作为放权让利单位的各级国家机关,就必须想办法把放出的权力和利益直接交给应该得到它们的单位和组织。如果这些单位和组织还缺乏力量和条件来接收这些权力和利益,那么就应该负责地培育它们,使它们成长和壮大到足已接收这些权力和利益的程度。这自然是一桩非常艰巨而复杂的事情。要做好这件事情,作为放权让利单位的各级国家机关便需要具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各级国家机关由于改革而处于被动的状态,那如何能做好这个工作呢?!从这方面说,也需要向各级国家机关注入改革的动力。再有,各级国家机关如果在改革上完全没有动力,处于消极被动甚至对立的状态,那么它们的平时工作也就会丧失积极性。所以总起来说,在改革过程中,既要坚决地冲破来自各级国家机关的对于改革的抵制和反抗,又要使它们具有一定的改革的积极性。使它们既是改革的对象、客体,又是改革的主体。要想做到这一点,仅仅依靠从各级国家机关内部自然而然地生长出动力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就必须从外部给其注入动力。但是这样提出问题是否合理呢?究竟在实际上有没有这种可能呢?如果有这种可能的话,又如何去进行呢?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极难回答的,也许干脆就无法回答。作为学者,我们最多能说到什么程度呢?我想所谓注入动力,首先恐怕是要使它们在某方面失去利益的同时,在其他方面得到一定的利益补偿。因为离开了利益问题,也就谈不上动力问题。那么这种利益补偿可能是些什么呢?我们现在能够想象得出的无非有两个方面,一是工资的大幅度提高,一是使其要有某种荣誉感。在人员大量裁减的基础上将工资大幅度地提高是可能的。这将使留下来的人更加珍惜自己的职业。同时通过精神奖励使工作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有较大地提高。这样就会使改革在有可能留下的人们中间具有相当的动力,并使他们在改革之后的工作中也能有较高的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对于被精简的人员,帮助他们安排新的职业,也会使他们对改革有一定的动力。除了这些利益的补偿外,教育即思想灌输也是很重要的。这也是使人们获得动力的不可或缺的途径。这方面的工作可以通过各种培训工作来实现。在这种培训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即是要转变我们的干部中原有的所谓“当官要为民作主”的观念,而树立起“被纳税人雇佣”的观念。我们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把官员视为民之父母,甚至把人民视为被放牧的牛羊。几千年来就养成官员可以任意支配人民的习惯,而人民似乎对官员们责任之内本应做的事却要感恩戴德。因此才会造成各种办事机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局面。这种观念所造成的结果对于现代国家来说,是完全要不得的,必须改变的。伴随着行政改革,特别是当我们真正把行政权力与企业和各种物质资源的直接支配割断中后,便应在公务员队伍中真正树立起他们是由纳税人养活,因而必须为纳税人服务的观念。而相应的政治官员也必须树立起他们是被选民选举出来的,因而必须对选民负责,为选民服务的观念。这些观念的转变才应该是对官员进行为人民服务教育的基本内容。只有彻底转变了观念,才真正谈得上为人民服务。否则,无论怎样号召为人民服务都是空的。在当官要为民作主的观念之下,顶多包含着对人民的同情与怜悯,而引申不出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对于公务员来说,最好还是树立起等价交换的观念即被纳税人所雇佣,因而必须为纳税人做事的观念更为实际。这样说起来似乎不太好听,但做起来则会引起深刻的变革。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倒退,实际上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这方面的教育做好了也能为各级国家机关注入很强大的动力。

行政管理学简答题

2. 电大行政学作业

答:1.重庆市政府通过的《暂行办法》实行官员问责制度的内容,主要体现了行政领导者的行政工作责任。行政领导者的行政工作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自己的岗位责任即行政领导者担任某一职务所应承担的义务和应尽的责任。行政领导工作责任的具体内容有:(1)负责贯彻执行法律、法规以及权力机关、上级行政机关的决定;(2)主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计划;(3)负责制定行政决策,决定公共行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4)正确地选拔、使用人才;(5)负责对本部门和下级行政机关的工作实行监督、检查;(6)做好协调工作。

2.行政领导者责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责任。政治责任一般是由直接或间接选举的行政首长对国家宪法和立法机关以及对公众负的责任。(2)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时违背或触犯有关法律所形成的责任,根据所造成的后果轻重不同,受到法律的处罚与制裁。这是行政主体与管理对象发生的法律关系。(3)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在处理公务时,违背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所形成的责任。行政责任是一种管理责任。(4)道德责任。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必须恪守行政道德和社会道德。如果违背了行政道德和社会道德,将受到处分。在案例中,所欠缺的是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以及道德责任。政治责任即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因违反特定的政治义务或没有做好分内之事而导致的政治上的否定性后果,以及所应受到的谴责和制裁。法律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因违反法律规范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或应负的责任。

3. 行政管理学简答题

1,行政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行政管理学研究内容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交叉科学,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其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原理随着行政管理实践的深入而被人们揭示。因此,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是发展变化的,不同学派,不同教科书,有不同的或大同小异的体系。但一般来说,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大体包括:

  1、行政管理的一般理论。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的科学,行政环境和行政职能是行政活动的依据和基础。

  2、行政管理的主体。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组织和机构,行政领导以及执行公务的工作人员。

  3、行政管理的过程。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管理是一个由多个环节和有机部门组成并有效运作的过程。它们主要有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协调、行政信息、行政监督。

  4、行政管理的保障。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管理过程要能够顺利运行达到预期效果,必须依据一系列的保障手段。主要有:财务行政、行政法治、行政方法、行政道德。

  5、行政管理的目的。主要研究和了解:提高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行政改革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必由之路。


2,学习和研究行政管理学的方法。

  研究方法服从于学科性质和研究目的,并随学科内容和研究目的的变化而变化。行政管理学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独立性和综合性的学科。

    行政管理学产生以来,西方学者采取了多种的、在不同历史阶段又各有特点的研究方法,例如演绎从研究到归纳研究、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从单科研究到跨学科研究,如此等等。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调查研究法。

    3.案例分析法。

    4.历史研究法。

    5.比较研究法。

6.定量分析法。

3,行政环境问题的意义。

 我国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这是当前我国行政环境的总体态势。这一总体态势对我国的行政管理提出一系列的要求,即要求为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创造各种条件。一个方面要培养市场经济的各种新的因素,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制度、价格体系、市场法律体系,等等。另一方面,还要克服在转变过程中由于社会利益结构和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各种消极现象,解决转变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阻碍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问题等等。因此,探讨当代我国的行政环境的特点以及对行政管理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4,编制管理的具体内容。

行政编制管理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它不仅要对行政组织的职能作出规定,对组织机构作出设计,更重要的是对组织人员的结构和数额加以控制。因此,编制管理的内容应包括职能管理、机构管理和人员编制管理三个方面


5,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竞争原则:竞争在国家公务员制度中是公开、平等的。所有考试、考核、录用等程序都是公开进行的,并且所有参加报考的人员不受性别、家庭出身、民族、宗教等限制,并逐步打破地域、身份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竞争进入到公务员队伍中来。

二、功绩原则:功绩是国家公务员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工作实绩。公务员的职务升降、考核、任免、奖励等,都以其在工作中的功绩为主要依据。

三、法制原则:法制原则就是制定法律规范依照法规对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国家公务员依照法律、法规行政,并受法律保护。有关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任免、升降等都必须按照国家公务员法律规定。

四、党管干部原则:党管干部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人事制度坚持的根本原则,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不是削弱党对干部的领导,而是加强和完善党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管理工作的领导。通过把党的组织路线、方针、政策按一定程序转化为行政机关人事管理的法规,依此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管理。


6,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行政管理有领导、决策、指挥、执行、协调和监督等环节,但是,在所有这些环节中,行政决策是最重要的,是关系到行政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整个行政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行政决策开展的,都是为了落实行政决策的目标和标准进行的。行政决策是公共行政的七点,如果没有行政决策,公共行政就无法进行,领导、指挥、执行、协调和监督等管理环节就没有根据和标准。因此,行政决策在公共管理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但是,强调决策的重要时,并不意味着“管理就是决策”;
     第二、行政决策主导着行政管理的全过程。行政决策不仅是行政管理活动的先导,而且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从而也主导和左右着行政管理的全过程。行政决策渗透在各种行政功能的运作中,但其他的行政管理功能并没有消失,依然具有其独立性。
     第三、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成功与失败的决定因素。“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就是说一项行政决策可以使国家兴旺发达,也可以使国家衰败灭亡。行政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行政管理的目标能否实现,行政决策水平如何,会影响到行政管理工作是否有生机和活力,行政决策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行政管理成效的高低。
     第四、行政决策是贯彻执行国家意志和加强政府合法性的必要途径。政府必须把国家的政治决策转换为行政决策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行政管理学简答题

4. 行政管理学题目

正确答案:
a、首长制
c、元政策
b、人事技能
a、公共性原则
d、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
a、授权艺术
b、人事技能
a、金字塔形结构
a、直线式组织结构
a、直线式组织结构

5. 电大行政管理学什么课程?

行政管理学学习的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运筹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消费者行为学、消费心理学、国际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基础会计、
金融概论、企业销售策划等、商业银行实务、人力资源管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分销渠道管理、银行营销、服务营销、客户关系管理、定价管理、现代推销技术、营销创新、广告理论与实务、财政与税收、公共关系学、广告沟通、促销管理以及商务礼仪和商务谈判等。

扩展资料:
行政管理学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2)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解决市场营销实际问题;
(3)较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和一门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4)知识水平上:要掌握现代市场营销学系统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熟悉国内国际相关政策法规和惯例规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政管理学

电大行政管理学什么课程?

6. 电大行政管理实务期末考试是非题题库

中央电大行政管理专科《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判断题题库
说明:
1.资料整理于2015年9月14日;
2.资料包含中央电大行政管理专科《管理学基础》2008年至2015年近8年期末考试的全部35道判断题试题及答案;
3.为方便学员期末复习和考试,资料已经排序;
4.资料中重复试题已经全部删除。
1.表彰和奖励能起到激励的作用,批评和惩罚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错)
2.处于不同管理层次上的管理者,其履行的管理职能也是不同的。
(错)
3.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欧洲和美国都相继有人提出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比如,在美国表现为泰罗创建的科学管理理论,在法国表现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 (错)
4.从组织需要的角度进行人员配备,就是将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安排到组织中来,其他条件完全不需要考虑。
(错)
5.根据戴维·麦克和兰的研究,对一般职员来说,成就需要比较强烈。 (错)
6.沟通过程中有了反馈,表明信息接受者收到并完全理解了信息发出者的信息。 (错)
7.管理人员要与各种人相处,可能遭遇各种事件,因此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卡才能冷静的处理好意外和突发事件。
(对)
8.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协作过程。
(对)
9.考评方法和考评系统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了管理人员考评结果的合理与否。 (对)
10.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
(对)
11.领导班子领导效率的高低取决于领导者个体素质的高低。
(错)
12.领导效率的高低取决于领导者个体素质的高低。
(错)
13.麦格雷戈在德鲁克目标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业绩评价方法,提出下属人员承担为企业设置短期目标的责任,并同其上司一起检查这些目标的责任。 (错)
14.目标路径理论认为,环境因素和领导风格互为补充,下属的特质决定了他对环境因素及领导风格的评价。
(对)
15.企业组织实施稳定型战略就是保持企业的原有状态。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KR_PxpCYbenHoeyL1PAaTvmicCNjCEAAduPmEP92-zsKMJAvVEKlNKOgxhJkKoVmwfV3p0Gxn_rDhtDz944SR0osM6mpYh2zuDcgN57lWH_

7. 行政管理学单选题三

行政管理学形成的最初阶段是(c)。
选项:
a、行为科学时期
b、现代化管理时期
c、科学管理时期
d、经验管理时期
行政管理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即科学管理时期、行为科学时期和系统理论时期。

行政管理学单选题三

8. 行政管理学论述题

如何理解行政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融合
答:一方面,行政管理的科学性是指行政管理行为一个活动过程,存在着可以认识和了解的运行规律,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和科学性研究,可以总结出反映行政管理活动规律的理论和办法。这是因为:(1)行政管理具有系统向,有其活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可以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形成反映行政管理规律的理论体系、管理方法与技术,解释过去和现在,预测未来。(2)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以通过知识传递,指导行政管理实践。(3)通过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哲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兼容并蓄,行政管理学已形成了完整、独立的学科,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使其不断完善与发展。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具有艺术性的特点。这是因为:(1)行政管理是一门艺术。行政管理者所开展的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核心的。(2)行政管理的艺术性是指行政管理在掌握一定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行政管理技能的能力,强调行政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运用个人的智慧、知识和经验,因地制宜地开展行政管理活动。(3)行政管理活动中的各类影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存在着各种突发性、偶然性的不确定因素。(4)成功的行政管理者应当善于在实践中应用行政管理理论,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通过实践创造和发展行政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非相互对立、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的,行政管理学是行政管理理论的普遍规律与行政管理艺术的特殊性、随机性的统一体,两者有机组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