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历史功绩

2024-05-20

1. 曾国藩的历史功绩

曾国藩的历史功绩有:
1、镇压太平天国,支撑起了同治之后的清朝政权,是清朝著名的“中兴名臣”。
2、曾国藩是著名的理学学者,个人的学问造诣和修养很高,在做人为官方面做出了典范。
3、是思想解放的先驱,为中西交流做出了贡献。

曾国藩的历史功绩

2. 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一位在中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风云人物,不论为师、为将、为相皆十分出色,成就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大事业。他打败太平天国,是清王朝“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己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致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他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晚清,一个极其复杂的 社会 环境中,外有列强入侵,内有太平天国运动, 社会 的矛盾已经积聚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方,首先,他提出了乱世要用重典,其次,他大力的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思想,是洋务运动早期的发起人。

3. 曾国藩的后人


曾国藩的后人

4. 曾国藩的后人今何在?

现如今,曾国藩的后人遍布海内外,很少有做官的,而且后代都有着良好的教养,都秉持着祖辈“做人要正直,要多读书以明理”的祖训,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了国家的建设做着自己的贡献。
曾国藩是清末湘军的首领。他与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四大复兴大臣”。曾国藩一生有三子五女。大儿子死得很早。
曾国藩的后代在哪里?
次子曾继泽是著名的外交部长。1878年,他与俄国谈判夺回伊犁等地,被认为是晚清时期比较成功的一次外交行动。1884年,他与英国作战,英国每年增加烟草税数百万两。
另一个儿子曾继红是著名的数学家。他写过许多书,如对数的详细解释,并计算了100位数的π。
女儿曾继芬虽然没有仕途,也没有为哥哥做贡献,但婚后她节俭经营家庭,帮助丈夫和孩子,服侍翁谷,与邻居们和睦相处。他被称为德行老人,受到世人的尊敬。
曾国藩曾俊农曾孙
曾荫权的孙辈们也培养出了曾光君、世界著名化学家曾昭伦等才华横溢的诗人。
曾宝孙、曾用农等有影响的教育家和学者也在他们的曾孙中出现。
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的家族在过去的190年里培养了240多位名人才俊,却没有产生过一个花花公子。在这样一个富裕富裕的家庭里,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在教育子女方面有着独特的地位。
曾国藩的“家训”被誉为下一代教育的典范。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家训来总结我们的教育经验。
曾国藩认为:在成为工具之前,要学会做人,做好人,让孩子将来成为大事。
在教育子女方面,曾国藩一直追求“勤奋、孝顺、节俭、仁、恒、谦”。
教育我们的孩子勤奋而不懒惰
你承诺要做好的事,你必须更加努力地去完成它。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曾国藩把“勤奋”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曾国藩在信中反复要求侄子、侄子做到半耕半读,连捡柴火、捡粪都“必须一个一个做”。他相信,只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国心和努力工作,他最终一定会有所作为。曾国藩曾说:
普通人的感情很容易逃避和憎恨劳动。无论高低,智愚,老幼,他们贪图安逸,惧怕劳动,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教育我们的孩子勤俭节约
曾国藩曾定下十六字方针:“家境俭朴,勤劳健康”。勤俭节约,决不谦虚。曾国藩认为,孩子要从小养成节俭节约的好习惯,让孩子长大后长寿。
曾国藩曾说:
世上有很多官家,一代人想用就用。他们的后代开始被宠坏,然后流浪,最后变成峡谷。能够庆祝和延续一代或两代的人很少见
曾国藩提倡“勤俭节约”,要求女儿们做针线活,也有“勤工俭学”
食品检验每天一次,服装每三天检验一次,精品每五天检验一次,粗工每月检验一次做一双男鞋
曾国藩的女儿自然是千金之躯,但曾国藩并没有把女儿养富,而是让她们从小就努力工作,所以曾国藩家的女儿没有那些大小姐的脾气。
善待他人
我们应该教育我们的子孙善待他人,从而获得真正的朋友。
曾国藩总是警告儿子
不可奉你父亲的名行事,要洁净
做事要有毅力
在曾国藩眼里,贫穷并不可怕,怕你没有野心。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他让曾继泽每天练字,第二天写文章。曾国藩曾说:
将军没有种子,圣贤英雄没有种子。只要人们愿意下决心,他们就能做到
不要要求子孙后代富强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重要人物
曾国藩的家训包含很多内容,绝不是仅仅几句话就可概括的,有兴趣的读者可自己看看《曾氏家训》。可以说曾国藩的后代中,没有出现一个纨绔子弟,并非偶然,而是有深刻的家族文化继承的。

5. 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家风源流

 曾国藩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近百年来,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从“勋高柱石”的古今完人到“汉奸刽子手”的历史罪人,无一不是人们评价的焦点。但曾国藩的家风传承与家教实践,历来受到后人关注。从这个角度来看,曾国藩的家风家教是值得后人效仿的。他继承发扬了祖辈以耕读为本的家风,对儿女倾心爱护、灵活施教,对弟妹反复训诲、大力提携,对妻妾恪守礼道、严格要求,形成了尚耕读、务勤俭、重孝友、戒骄奢的家风特色。
  一、倍加珍惜的手足之情
  曾国藩共有兄弟姐妹九人,一姐、三妹、四弟,曾国藩在兄弟中排行老大。二弟曾国潢、三弟曾国华、四弟曾国荃、五弟曾国葆。曾国藩对诸弟的教导可谓是尽心尽力。曾国藩在京为官期间,家中的事情都由其父亲决断,其父亲去世后,曾国潢常常仰仗曾国藩的权势借势杀人,为患乡里。曾国藩知道后,用锥刺其股,让其铭记教训。三弟曾国华跟随李续宾转战皖北,在三河镇一战中与李续宾同时殉难。曾国藩闻讯痛不欲生:“我实负弟,茹恨终古”。曾国藩对其四弟曾国荃也极其疼爱,对其管教极严,常在家书中对其进行告诫,曾国荃在军旅上颇有建树,围攻安庆,荣获首功。虽然曾国藩常年不在家中,但对诸弟的关心和教育一直没有放松,从为学治事到处世接物,无一不在家书中悉心教诲。
  二、怜爱子女,灵活施教
  曾国藩与欧阳夫人共育有三子六女,但长成者共七人,分别是:次子纪泽、长女纪静、次女纪耀、三女纪琛、四女纪纯、三子纪鸿、满女纪芬。因长子曾纪第早夭,曾纪泽在事实上成为曾家的长子。普天之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龙成凤,曾国藩也不例外。纵观历史,按照统治阶级的标准来衡量,曾国藩的教子之法是比较成功的。曾纪泽、曾纪鸿十分勤奋、谦虚。曾纪泽学识超群,诗文书画样样俱佳,并且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较具影响力的外交家;次子曾纪鸿虽然早夭,但却具有极高的算学天赋。曾国藩的孙子们也个个成才,这与曾国藩在教子方面的“爱之有其道”是分不开的。曾国藩在家书中不厌其烦地教导子女,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这与同时代的官宦之家相比,是极其开明的。
   
  三、关爱后代,传承家风
  由于曾国藩的谆谆教诲和殷勤培育,曾氏半耕半读、克勤克俭的家风得到了很好的延续。100多年来,曾国藩兄弟及其家族后裔中人才辈出,早已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历史现象。曾氏后裔大多秉承了曾国藩的教诲和家风,为人规矩、老实、谨慎、勤奋。曾家第2代、第4代中,大多数留学海外,潜心学术的很多,做官经商的很少。当有人对曾国藩的第5代、第6代未能出一个显达人物表示惋惜时,曾宪华说:“可是,曾家那么多代,你找不出一个坏人。”他的大女儿曾梦佳也认为:“曾家人的性格和素养,让他们对权力和财富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烈。”有家风传承如此,有后辈贤孝如此,曾国藩当可含笑于九泉了。
  曾国藩总结的重要家风“八本”: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家风源流

6. 一代名臣曾国藩的治事学问

读书人的地位不论是古代亦或是现代都是处于一种崇高的地位,到了现代随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普遍,读书不再是很奢侈的一件事。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封建社会,想要供书生读书,且能够金榜题名,那将会是既费钱又费时间的事情。
  
 对于能够高中,大名鼎鼎的曾国藩也是对此抱有很大的期望。他十几年苦读,就是为了能够学有所得,一展抱负。然而,曾国藩毕竟是能力有限且并不属于天资聪颖一类,所以他的科举之路,注定是在他无法高中之时停止。
  
 曾国藩爱读书,且常常咬文嚼字的去研究阅读。因此,他比常人在学习上花费的功夫更多。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学问高,且能够闻名于世,那将会是一件比十年寒窗苦读更难的事情,但这一次勤笃精进的曾国藩做到了。
  
 曾国藩此人,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很大的名气,在治世、修养、读书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向我们完美的展示了什么叫笨鸟先飞,勤能补琢。
  
 曾国藩此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家规,和孩子的教养上,也是有其称道之处。有名的《曾国藩家书》就是其身在外地,但也关心家庭,用家信的形式,感染和教化孩子。
  
 那么,曾国藩这么全才,很多人在想,他是不是从小就是天才,要不然怎么如此的优秀。其实,曾国藩有如此成就,与他的好习惯和修养有关。
  
 对于曾国藩的成就,在《勤笃精进曾国藩》这本书中,作者胡哲敷也是给出了他的观点。在本书中,他既将曾国藩的生平大事进行了梳理,又通过他的为人处世及其家书等资料,将曾国藩这样一个历史人物的成功之处展示给我们,还给读者一个立体的曾国藩人物形象。
  
 中国人有一个自古就有的恶习,那就是将读书人的地位捧的很高。但凡家里有个读书人,都会为其杜绝一切的事情,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就比如干活或者挣钱养家这类事,在没有高中之前,都是不让插手的。
  
 他们认为读书人是上等人,应该事事以读书为主,吃好的,穿好的,隔绝尘世,关起门来读书,这是读书人应该干的事情。古人认为,读书之事,当以书本为主,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本之外无世界,书本之外无学问。
  
 也因此,这样的闭门造车让很多读书人五谷不分,不解世事,更不懂得人情世故,只懂风花雪月。所以古人所谓的学问是要在事业上表现出来,那才是真学问。
  
 但是古往今来,做事业的人往往不学无术,卑污苟且,而那些自称做学问的人,又往往是死于章句之下,做了古人的奴隶。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古人将做学问和做事业分做了两截。
                                          
 五百年来,能将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阳明,一则清朝曾国藩。这两人都是以书生平世乱,都是千辛万苦,将学问做到底,磨练成功,名扬后世。亦都是在戎马半生,读书为学而不知倦怠。
  
 相比于王阳明的天赋异禀,曾国藩就很笃实。曾国藩的学问都是其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做出来的。因此,他的学问,都不会发生弊端。如果说,聪明如王阳明是高明的那一类人,那么曾国藩也就是下学之人。因为下学,曾国藩对学问的见解,不与凡俗同,而自己也能身体力行,做出榜样。
  
 曾国藩的这段话,向我们表达了他对于读书的见解。他认为,将读书所学用到自己的身上,去身体力行的学以致用,才是真的做学问。而那些即便能文能诗的人,附庸风雅,以博雅自诩,亦只算的是识字之人,又怎能算得上是明理有用之人。
  
 他的为学精神让人称道,文字亦是朴实谙练,做学问,他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做人,他向来求阙斋,以免自己骄傲自大,戒懒惰。他常说:“天下事未有不从艰苦中得来,而可久可大者也。”又曰:“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迟缓,迟缓则治人不严,而趣功不敏,一处懈,则百处懈矣。”
  
 曾国藩做人、做事、做学问,戒骄戒躁,身体力行的将读书人该有的气度和方法以身作则。因此,他的修养也是极高,这才让他在以后的很多年得以名声大噪,得到重用。
  
 其实,任何一门学问,想要大成,那必定要有恒心,而恒心必须先养而后有。又譬如做学问的必定要有好身手,然后才能运用所学,为世所用。所以学者身心的修养,确实是一切学问的源泉。
  
 曾国藩的学问事功,能如此耀眼辉煌,全因他的修养高,而他的修养功夫不至落空,则因他日常工作学习,遇事反省。在读书写字,待人接物,亦或从政,曾国藩都是随时随地求修养,他把修养的功夫,作用于实际,又从实际中加深自己的涵养。
  
 “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袛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这段话来自于曾国藩的日记,足以看出他的修养功夫深厚,如果我们按照曾国藩所写的做,那定会处事太散,戒骄戒躁,身心愉悦,精神饱满,做事自会没有苟且懒惰的气象。
  
 用过的修养功夫,不仅体现在他的德行,还有他的个人思想境界也是极高。他曾把一切的身心修养归纳到不求上去。他认为,“圣贤教人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他将一生将不求列为他的思想标准,不忮不求,自然修养之功,日日渐进。
  
 不论是在身心的修养还是思想的修养上,曾国藩都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将自己所学之能用于修养方面。他非但重视身心,在精神的修养上也丝毫不懈怠。精神作为人生的本源,是人的更高级的一种存在。如果说肉体凡胎只是一个躯壳或者载体,那么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且成为万物之灵的只有精气神能做到。
  
 对于养精气神,曾国藩也很重视,他在家书中常有提到,养精神要静心静坐,平淡自守,改过迁善。他说:“灵明无著,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是之谓虚而已矣。”是以,曾国藩养精神,治心之道当属三层,一为:静坐,二则平淡,三为改过,而平淡则是养精神的中坚力量。
  
 如果说曾国藩读书是为了让之有用,考科举是为了为国尽忠,一展所学,修身养心,则是为为人处世做基石,那么治事则是曾国藩一身的荣耀之本。因为他在官场的一展所长,戎马半生,所以曾国藩一名流传千古。所以说,曾国藩治事才是他整个学问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他生平事业,可以从治家,治军,从政几点来体现。曾国藩的平生学问,大多都是在事业上磨练而来。而其事业之所以风生水起,名声昭著,则由与其所学之学问涵养大有关系。
  
 在曾国藩的治事精神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凡事立规模,向着目标前进,直至成功。他的这种规模的制定 ,非但能让每件事情能够有计划的前进,还能使人勿懈怠,坚持不懈的向着目标前进,那么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好。
  
 他认为“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总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这一段话足以看出曾国藩治事之精髓,是为先定规模,再徐徐图之。而规模二字,看起来简单,但要身体力行的执行,那将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清”、“慎”、“勤”此三个字是为曾国藩自我勉励的规模,而其在办事方面,则是以立定远大与密微两个规模为主。为了让他制定的规模能够实行下去,曾国藩自己也是“自反而缩,求慊于心。”他终其一生,都是贯彻这一规模,且为其制订了常度。
  
 关于这个长度,在《勤笃精进曾国藩》一书中,作者总结了三点,诚拙的态度,宏大的量,严密的考查。这三点组成了他的常度,让其一生都未尝改变,他的学风,办事规模,他的人生都在这个常度上。
  
 他的另一治事精神在于其,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曾国藩的治事精神,不仅在做事上成绩卓越,在治家上亦是成果颇丰。他的治家精神受其祖父星岗公所影响。星岗公治家教子,皆有成规,曾国藩幼时,颇受教诲,是以其治家亦是有其祖父之影响。
  
 自古治家,皆为难事。因此曾国藩治家,最为严肃。他说“治家贵严,严父常多孝子,不严则子弟之习气,日就懒惰而流弊不可胜言矣。”因此,他治家,立誓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
  
 曾国藩不仅治家有方,在治军上也是有自己独到的方法。都说时势造英雄,曾国藩科举为中,以为此生已和官场无缘,一心做学问,却未想到,还有一天可以去官场历练,还要治军。
  
 曾国藩虽是文人,但他治军却一点都不柔弱。他觉得治军与读书,判然两途。因此他治军都是先治病根,痛下药石,凡他所练之兵,皆是戒骄戒躁毫无懒惰之气,个个生气勃发,当得大用。他一生将勤奋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而且把这一风气带到了军队,让他的兵都能够以“勤”为念。
  
 战场之之事,若遇排兵布阵,曾国藩并不是我们想象的纸上谈兵,空谈误国,而是实际临阵,成败利钝于当前。而他带兵打仗皆是以奇制正,静以制动。此两项联合起来,他便可以出奇制胜。曾氏战略,可以说是拿主以制客为体,奇以制正为用。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其学以致用,将其所学,皆为所用。《勤笃精进曾国藩》这本书既是将曾国藩的一生概括的准确,又能让读者在读此书时有所收获。如若按照曾国藩之治家,治事之法,加之学其修养之功夫,那将会受益终生。

7. 曾国藩及其后代名人

1、曾纪鸿
曾国藩的次子,父亲去世后荫赏举人,充兵部武选司郎官。酷爱数学,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传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并通天文、地理、舆图诸学。

2、曾广植
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8年入美国马里兰大学学习,1950年入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系学习,1952年获硕士学位。七十年代起从事味道化学和甜味剂研究,发表论文六十余篇,著有《味觉的分子识别》。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

3、曾广铨
曾国藩的孙子,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和满文,曾担任清政府驻韩国和德国大使,后担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总办,是著名的翻译家。

4、曾昭抡
192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博士,建国后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研究所所长,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国家高教部副部长等职,是我国新型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5、曾宝荪
曾国藩的曾孙女,创办长沙艺芳女校,还兼任省立第二女子中学校长、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曾应邀出席英国伊顿学校的演讲,题目为《中国抗战必胜》,是东方女性在这里演讲的第一人。曾四次出席国际会议,包括在日本和中国召开的太平洋国际学会。

曾国藩及其后代名人

8. 曾国藩留给后人的宝贵经验(一)?